來源:鳳凰新聞 本站編輯
新冠肺炎兇猛 我國農貿市場改造勢在必行
——新沃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燦
農貿市場作為現代城市經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的窗口,一個城市的形象,一個與千家萬戶生活息息相關的“菜籃子”工程展示點。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居民對農貿市場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傳統農貿市場作為城鄉農副產品交換的重要場所,普遍存在設施簡陋、管理粗放、監管不力等問題。
以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為例,其來源渠道可能為武漢某海鮮批發市場,據2019年9月武漢有關部門發布的野生動物市場專項整治活動相關信息可知,僅該海鮮批發市場就有近8家商戶售賣野生動物,包括虎斑蛙、蛇、刺猬等。除此之外,該海鮮市場還存在沒有辦理經營或養殖許可證以及沒有經過正規檢疫部門檢測等諸多非法經營的情況,導致2020年豬鼠年交替之際,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疫情洶涌而至。借春節人員流動高峰之機,在短時間內攻城略地,迅速擴散擴展至全國、乃至海外部分國家,無人能置身局外。
下面僅從此次突發公共事件的體質化管理問題談談傳統農貿市場改造的重要性。軟硬件設施簡陋且缺少標準化管理的農貿市場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對于消費質量及安全的需求,農貿市場標準化智能化改造勢在必行。
一、綜合分析,我國傳統農貿市場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衛生環境差、垃圾分類處置能力欠缺
農貿市場大多存在污水橫流、氣味難聞、占道經營、亂堆亂放等情況,更沒有符合現代環境管理要求的垃圾分類處置能力,居民購物根本沒有愉悅感,更不愿意停留。
(二)智能化程度低,運營管控能力弱
農貿市場目前多采用傳統的線下現場管理,市場管理成本較大,多市場無法聯動管理,監管部門無法實時監控市場經營情況。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時不時會發生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強買強賣等不誠信經營行為,對自身的經營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
(三)缺乏供應鏈管理和市場準入管理
管理方采取傳統的租賃模式經營市場,與商戶是單純的租賃與被租賃關系,商戶日常經營的進貨渠道廣而雜,管理方無法全面監控市場供應鏈,對入駐商戶和進場商品無法進行實時準入管理,無法有效的干預農產品價格及全面進行食品安全溯源。
(四)缺少線上線下銜接環節,處置突發應急狀況能力差
生鮮行業因其特殊的產品特性,互聯網程度始終較低,但是經過此次新冠疫情的事件后,人們更多的發現對農貿生鮮行業進行互聯網化改造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作為人民群眾生存最基礎的安全食品供應不應因任何因素而受到影響。
二、國家近幾年出臺專項政策推進農貿市場改造,但實際進展緩慢且改造標準不一,智能化程度低。
為保障農產品供應,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和改造一批產地批發市場,支持“菜籃子”產品規?;脑煲慌鞘袖N地批發和零售市場、集貿市場,支持大中城市改造銷地批發市場。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地農貿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工作加速推進,市場升級換代之聲不絕于耳。
各城市對于農貿市場發展的政策
國家商務部、財務部 | 2009 年《關于實施標準化菜市場示范工程的通知》,開展標準化菜市場示范工程試點。2010 年確定5 市為全國標準化菜市場建設項目試點城市,給予每個試點城市2000 萬元資金支持。對標準化菜市場的場地環境、設施設備、商品管理、衛生管理、經營管理做出具體要求。2019 年財政部發布《關于繼續實行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的通知》。 | |
一線城市 | 北京 | 2002 年開始對三環內農貿市場的改造,并決定大力發展超市、便利店、社區菜店等,主要城區的菜市場開始逐年改造、外遷。2013 年《北京市蔬菜零售網點管理辦法》,政府統籌規劃,鼓勵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超市等蔬菜零售經營業態多元化發展,鼓勵對現有蔬菜零售網點的改造,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2017 年計劃疏解提升市場120個,其中農副產品市場68 個,包括升級改造43 個,疏解清退25 個。2018 年《建設項目規劃使用性質正面和負面清單》,鼓勵居住區相鄰用地調整為社區便民服務、菜市場等為本地居民服務的居住公共服務設施。 |
上海 | 2005 年開始清退馬路菜市場和不規范的小菜場,開始標準化菜市場1.0 版硬件改造。2011年出臺《上海市標準化菜市場管理辦法》。2015 年開始“超市化管理模式和商場化購物環境”的2.0 版。2016 年《標準化菜場和智慧菜場建設工作方案》,完善標準體系、強化網點布局、突出創新管理、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精準服務、推進品牌建設、提升追溯管理。2017 年《上海市示范性標準化菜市場建設指南》,進行功能提升和管理模式提升,將標準化菜市場依托規?;?、專業化的管理公司,發展為超市化的經營管理模式;確保公益屬性,從機制和措施上保障市場供應及價格基本穩定。 | |
二線城市 | 鄭州 | 鄭州市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的通知與鄭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背景下,對鄭州市老舊農貿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建設標準化新型農貿市場。鄭州市政府相關文件明確指出:2018年,新建“菜籃子”產品平價商店50個,新建、改建社區便利店(含生鮮區經營)、超市生鮮賣場40家;2020年,含生鮮區經營的社區便利店、超市生鮮賣場存量達到300家,平價商店300家,標準化農貿市場240家。 |
濟南 | 濟南新建住宅小區將根據服務區域居住人口、服務半徑配建室內副食品市場(菜市場)用房,且須與住宅小區同步規劃、報批、建設、驗收。新建住宅小區將按照 80 平方米/千人-120 平方米/千人、服務半徑500 米的標準配建室內副食品市場(菜市場),建筑面積一般不少于600 平方米。分期開發的項目應將副食品市場(菜市場)用房安排在首期建設。 | |
三線城市 | 淄博 | 《臨淄區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方案》《淄博市城區標準化農貿市場規劃建設實施方案》《臨淄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全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重視農貿市場的擴建和改造,政府堅持誰投資、誰受益和業主自主投入、政府適當獎勵相結合的原則,采取以項目開辦方投資建設為主、區級財政“以獎代補”給予支持的形式,鼓勵引導業主積極參與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社區店的改造建設工作。 |
雖然各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規范和推進傳統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真正改造的進展卻相對緩慢,以國家級中心城市鄭州為例,作為全國人口最多省份的省會,鄭州市總人口超千萬,按照目前的規劃計劃改造240家農貿市場新建80家農貿市場以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目前已經完成標準化改造的市場僅有不足百家,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智慧化農貿市場屈指可數,因此次疫情特殊,農貿市場在面對蔬菜配送需求的情況下,更多地是使用電話、微信等方式來實現線下需求的初級線上化,暴露出了農貿市場線上能力不足的短板。
三、農貿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不斷演化進步,將持續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我國生鮮交易規模逐年增長,2016年,生鮮食品零售額達到4.53萬億元,2017年超過4.72萬億元,預測到2019年,農產品零售額將達到5.3萬億元規模,傳統農貿市場依然是居民購買生鮮的主要渠道,占比超過70%,由此可見農貿市場作為基礎農產品流通場所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各地均采取緊急措施全力阻擊疫情,在過程中也偶有哄抬物價的事件發生,最明顯的就是事關人民群眾生活的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相關的口罩等醫療物品,各地政府在嚴格執法處罰這些不良商家的同時也緊急要求具備開業條件的農貿市場緊急開業,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須。
四、綜上,農貿市場是國家“菜籃子”工程重要的環節,不可或缺。軟硬件設施簡陋的傳統農貿市場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消費質量及安全的需求,標準化和智能化改造勢在必行。鄭州市在1月27日就緊急召集轄區內各市場管理方,在春節期間提前開門營業,在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堅決做到保證供應,穩定物價各地農貿市場在此次疫情防范的嚴峻情況下,起到了“保供應、穩物價”中流砥柱的作用。
據統計,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現有的農貿市場數量分別是750家、1000家、500家,2018年銷售額分別達到600億、750億、550億元,在一線城市中,進行標準化改造的比例仍不足一半,進行智慧化改造的農貿市場數量更是屈指可數,在全國范圍內,需要進行標準化改造的農貿市場的數量更是占到現有市場總量的60%以上,在一二線城市中有近50%的市場急需進行智慧化改造以適應今后的經濟發展進程。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8 年年末,城鎮常住人口83137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2015-2018 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比上年末提高1.33、1.30、1.12、1.06 個百分點,逐年新增的城鎮人口對于農貿市場這一基礎農產品流通場所的需求將保持旺盛的需求。
從2003年“非典”疫情到2019年“新冠疫情”,由野生動物引發的災難在17年后再一次重演,這期間我國一直在整治和規范市場的道路上前進,經過此次疫情的考驗,說明我們在涉及民生的大問題上的步伐還是太慢。為了不讓這一次次悲劇重現,農貿市場標準化智慧化改造的“菜籃子”工程進度必須要放在改善民生問題的首要位置。
傳統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打造地標性復合型市集
日本的筑地、杭州的紅石板、廈門的八市、鄭州的中原老集市……這些標志性的農貿市場菜市場更能體現出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折射一座城市的形態和居民的生活面貌。鼓勵新型業態市場發展,重點打造精品特色農貿市場,力爭融入時尚、文化、創意、特色、品牌等新元素,融合旅游、休閑、購物、餐飲等行業,創新經營業態,使農貿市場從傳統農產品購物場所轉變為現代化消費服務平臺,借以提升商業服務能力及食品安全環境,使農貿市場成為城市的窗口、文化的窗口。
(二)在農貿市場行業中建立專屬生鮮供應鏈,徹底打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人、財、物的全面實時監控。在復合型市集中設立農民合作社、自產自銷、平價自營等專區,實現產銷有效對接,真正解決農民“賣菜難”和市民“買菜難”;大力發展農貿市場及產業鏈信息化改造,實施農副產品流通全鏈條、可視化管理,實現食品溯源,切實保障食品安全。(二)強化生鮮供應鏈,打破行業流通壁壘
(三)直連城市垃圾系統,專項提升垃圾分類效能
復合型農貿市場可加強頂層設計,確保配套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使用;同時可按照標準同步配置濕垃圾就地處理設施,推行果蔬菜皮就地處理、凈菜上市,在農貿市場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實行購物塑料袋有償提供,推廣可重復使用的菜籃子、布袋子。并通過培訓、自查等方式確保市集中的商戶踐行垃圾分類,實現行業自治,降低有關政府機關執法難度。農貿市場內經營產生的各類污水、沖洗水等須進入污水系統,同步做好雨污分離。同時可以以點帶面,以線促網,形成全市垃圾分類大氛圍。以基本商戶為點,輻射相關產品垃圾分類知識;以市集垃圾設施為線,從小型生活垃圾、戶外垃圾著手培養民眾垃圾分類能力和意識;以市集豐富服務為面,使民眾盡量將垃圾消化在市集內,減少戶內垃圾的產量。
通過加強農貿市場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實現農貿市場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促進市場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
(四)打通供應鏈,實現食品安全全程溯源
區別于傳統市場在肉菜類供應上的“各自為政”,復合型市集利用自身整合優勢,為市場商戶尋求穩定、可靠的上游供應商,積極引進“中央廚房”模式,配備農藥殘留檢測室,加強市場銷售食品的抽樣檢查,實現從銷售到餐桌,養殖、加工、銷售的每一環節都可追溯、可查證,從程序上最大限度的保證食品安全。
(五)聯通線上線下,實現全面智能化互動
打通線上線下經營渠道。積極發展網上交易和物流配送,以新鮮、快捷、便利、安全為主要目標,結合電商及配送平臺,建立直供直銷、網上訂購、連鎖配送等模式,線下交易為線上商城導流,線上商城流量反補線下,滿足新時代下的消費者的不同場景購物需求,同時助力商戶實現多渠道經營,形成打造智慧復合型市集。同時,要求農貿市場范圍500米內原則上不得設立“臨時交易點”;農貿市場范圍200米內不提倡設立與市場內經營水產、肉菜、蔬菜、豆制品、熟食等同類商品的經營單位。
實現多方共贏,針對目前農貿市場管理過程中分散、隨意、無標準的痛點,在市場管理的過程中重點打造以合同管理為核心重點改造招商、運營方式,保障市場衛生環境,提高水、電、路等公共設施保障能力和消防安全設施建設;以支付結算為手段重點改造傳統農貿資金流、物流無法統一問題;以大會員系統解決傳統農貿市場獨立運營,消費者黏性弱的問題。
(六)打造持續進化型新型智慧農貿市場,助力實現智慧城市
復合型市集可以改變國內傳統農貿市場管理方式,通過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智慧化、數字化,技術化、標準化方式改造傳統農貿市場,以市場交易系統、智慧管理系統、智慧食安平臺(檢測、溯源、追蹤)、智慧物流、O2O電商平臺等系統平臺和配套硬件產品的供應,打造國內現代化智慧農貿市場標桿。并可以供應鏈管理、食品安全溯源為基礎對接政府大數據平臺,實現多元化服務功能和智慧化、規范化管理運營,解決政府監管難題,助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推進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增強農貿市場治理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有序的日常管理、完善的監管制度,貼心的人文關懷,整潔的環境布局,誠信的市場交易,高效的運營管理,才能擁有安全放心、環境舒心、服務上心、經營誠心的新型智慧農貿市場,才能將“菜籃子”工程真正的落到實處。